您的位置:久久首页> 高血压> 认识高血压> 高血压常识 >概况

新标准下的高血压患者,何去何从?

发布时间: 2022-11-21 13:55:23      来源:互联网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什么是自体免疫性肝炎
手机查看

2022年11月13日,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、中国医师协会等学术机构共同制定的《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》正式颁布,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为130/80 mmHg。这是一个重

2022年11月13日,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、中国医师协会等学术机构共同制定的《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》正式颁布,推荐将我国成人高血压诊断界值下调为130/80 mmHg。这是一个重磅炸弹,它将改变很多人的轨迹。因为以新标准估算,中国高血压患者数将由2.45亿增至近5亿,超1/3国人都将成为高血压病患者。不过这只是往水波起投下一颗石子,后面的涟漪不断。

2022年11月14日,中国高血压联盟就表示坚持原标准(140/90mmHg),反对下调标准值。

2022年11月15日,国家卫健委通过“健康中国”发文称:目前,国家未对成人高血压诊断标准进行调整。并表示,国家对于高血压等疾病诊断标准的制发有规范程序要求。由专业机构、行业学协会、个人等自行发布的指南、共识等,为专家的研究成果,不作为国家疾病诊断标准。

看起来这是一场学术争论,但无疑是掀起了惊天波澜。

新标准新指南下的高血压患者,增加了2.5亿人,这些人何去何从?

一、高血压标准是什么?下调后带来什么改变?

目前关于高血压诊断标准,2005年、2010年、2017年国家卫生行政部门发布的宣传教育要点、防治指南、临床路径等均明确: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为非同日3次血压超过140/90mmHg。

其实高血压诊断标准的变迁是常态。高血压诊断标准一直在调整,或者说就是不断地下调。

1977年世界高血压标准为“SBP≥160mmHg和/或DBP≥95mmHg”;

1997年世界高血压标准为“SBP≥140mmHg和/或DBP≥90mmHg”,

2017年美国高血压标准为“SBP≥130mmHg和/或DBP≥80mmHg”,美国先行一步作了调整,没有其他国家跟进。

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标准仍旧为“SBP≥140mmHg和/或DBP≥90mmHg”,

2021年WHO发表的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指南,高血压标准仍是BP≥140/90mmHg。

2022年中国是全球第二个发布下调高血压诊断标准值指南(简称BP≥130/80mmHg)的国家。

1、新旧标准到底有什么差异?

目前我国高血压诊断标准采用的是:收缩压(SBP)≥140mmHg和/或舒张压(DBP)≥90mmHg。它将高血压分为1级、2级、3级三类,血压处于80~89mmHg/130~139mmHg时不被判定为高血压,属于正常高值,这和世界范围内沿用了20余年的标准相似。对血压正常高值人群,需要关注生活方式,防止血压继续增高。按照这个标准,2012至2015年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高血压粗患病率为27.9%,估计成人高血压患者人数约为2.45亿。与此同时,我国高血压知晓率、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51.6%、45.8%和16.8%,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。

新指南下,原先被判定为“正常高值”人群(BP 130-139/80-89mmHg)直接定义为高血压患者,并分层为1级。新指南将这类人群分为两类:第一类:“新1级高血压”并带有高危因素的患者(如有合并症、伴靶器官损害(GPS)或3个及以上心血管危险因素等),可以启动降压药物治疗。第二类:“新1级高血压”但心血管危险因素≤2个,可以先进行3至6个月的生活方法干预;若血压仍大于130/80mmHg,可考虑启动降压药物治疗。

2、新标准带来的变化

中国高血压患者数将由2.45亿增至近5亿,超1/3国人(35%)都将成为高血压病患者。这部分新人群主要为18~54岁的中青年,总数约2.5亿。我国高血压知晓率、治疗率和控制率将更低,高血压防治之路将更加任重而道远。

新标准带来的一系列问题:

这一部分人群需要接受药物治疗,还是非药物治疗,还是不治疗?

如果治疗,有足够的证据证明降到130/80mmHg,比140/90mmHg的标准好吗?健康收益风险比确定吗?

会引起患者的担忧,增加公众病耻感?

国家的卫生经济能否支撑起这么多高血压患者的治疗,增加医疗保健负担?

基层落实指南过程中是否会出现药物使用不规范的情况?导致降压药物的过度使用?

二、高血压标准下调的依据是什么?

高血压标准本 身不是一个绝对的、客观的、黑白分明的自然现象,而是一个证据支撑的人为规定。

中国成人能否采用 SBP≥130mmHg和/或DBP≥80mmHg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?

为什么要将SBP≥130mmHg和/或DBP≥80mmHg作为中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?

作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,主要基于观察性研究、临床试验和卫生经济学评估积累的证据。

1、在18岁及以上成人中,SBP130~139mmHg和/或DBP80~89mmHg人群的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相对风险升高30%~90%;

BP130-139/80-89mmHg的中国中青年人,在15年的时间内有65.0%的患者血压增加到140/90mmHg或更高;其心血管风险较BP<130/80mmHg增加了3.01倍;但在60岁以上人群中没有这种差异 [2]。

2、在18岁及以上成人中,SBP130~139mmHg和/或DBP80~89mmHg人群进行降压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病相对风险;

BP130-139/80-89mmHg的中国人群具有较高的心血管病风险,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(戒烟、运动、饮食、血脂控制等)来减少,特别是60岁以下成年人[3]。

3、在18岁及以上无心血管病史且SBP130~139mmHg的人群中,SBP每降低5mmHg心血管病风险降低11%,HR=0.89;

4、我国40岁以下青年人群中,血压值为130至139/80至89mmHg的人群脑卒中风险,特别是脑出血风险明显增加;

BP130-139/80-89mmHg中国农村35至49岁成年人群,其卒中风险明显增加[4]。

(红色为中国研究数据)

5、SBP130~139mmHg的卒中患者,降压治疗可降低卒中复发风险,HR=0.83;

6、对130-139mmHg/80-89mmHg人群及时进行生活方式干预以及药物治疗,可以降低脑卒中、心梗、肾功能不全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概率,能够显著减少不良后果。

7、我国18岁及以上成人中,SBP 130~139mmHg和/或DBP 80~89mmHg的人群占比达23.2%,预计总人数近2.43亿,且该血压范围人群主要为18~54岁的中青年。

8、根据《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》,中国若采纳相同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,并且达标,将使终生脑血管疾病治疗费用减少37.7亿美元,同时防止141万因伤残而引起的生命年损失。

9、下调高血压诊断值,使纳入高血压范围的人群增多,用于前期治疗的费用可能略有增高,但用于后续治疗严重并发症,如脑卒中、心梗、肾功能不全等治疗的高额费用会大幅度降低,并且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,延长其寿命。

这些证据充分吗?这个问题可以留给专家们去讨论或者争论,但无疑我们普通公众,有心的人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。

三、血压正常高值们(高值),新诊断的高血压患者们,何去何从?

对于18~54岁的中青年们,可以关注一下自己的血压,如果血压SBP130~139mmHg和/或DBP80~89mmHg,那你就需要多一些注意。你不仅仅是“正常高值人群”,可能还是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。

如何处理?需要行药物治疗吗?

新纳入的高血压患者是否全部要接受药物治疗?并不是必需。

针对130-139mmHg/80-89mmHg患者是否需要服药的问题,主要看其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及危险因素:对于有吸烟、饮酒、超重等三个及以上危险因素的人群,建议服用降压药;对于没有或少于三个危险因素的人群,可以采用3-6个月的非药物治疗,即生活方式干预,若收缩压仍≥130mmHg和/或舒张压≥80mmHg,再开始吃降压药。血压≥130/80mmHg且伴临床合并症或靶器官损害或≥3种危险因素者亦应启动药物治疗。这里应强调的是首先采取“生活方式干预”。

在生活方式干预方面有哪些?

建议所有高血压患者及正常高值人群均进行生活方式干预,包括饮食干预、运动干预、减压干预、减重干预、戒烟限酒和综合生活方式干预。所有高血压患者均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,非药物干预措施是其治疗的基石。

1、高血压患者要健康饮食:低盐饮食,少吃辛辣刺激食物、高热量食物以及饱和脂肪酸含量极高的肉类,如牛、猪、羊肉、五花肉等。

2、低盐:富钾低钠盐替代普通食盐,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;

3、控制好体重(体质量指数<24kg/m2;腰围男性<90cm、女性<85cm);

4、规律运动(体力活动时间30-60分/天,5-7次/周的中等或高强度有氧运动,类型包括有氧运动,如步行、慢跑、骑车、游泳等);

5、戒烟戒酒;

6、保证良好睡眠、不熬夜;

7、减轻精神压力、保持良好稳定的心态。

无疑,对130-139mmHg/80-89mmHg这一类血压正常“高值”人群或新标准下高血压患者,应该重视血压了,尤其是中青年人群,增加血压重视度是当前指南与争论最大的效度。对于血压异常,首先是通过生活方式来干预,必要时再采取药物治疗。

标签阅读: 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 高血压何去何从

分享到:

相关阅读

我国高血压患者过2亿,患者该何去何从
我国高血压患者过2亿,患者该何去何从
  久久健康导读:我国高血压患者众多,且其发病有明显的上升趋势,那么这么多的患者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去关注,应该怎样去自我照顾呢? [详细]
2011-04-18 13:46:42